【產業動態】高醫設立學界醫養串聯典範 「長照推動委員會」建構完整人才培育
2022/05/06作者/專欄歐芯萌 曾於偏鄉服務25年,落實在地照護經驗豐富,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日前分享該校「長照推動委員會」在體系內的完整運作,盼樹立學界醫養串聯模式的典範。他坦言,學校相當重視人才培育,藉由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程、長照研究中心、長照產業智庫等單位,結合高醫旗下醫療和照顧據點,讓學生秉持理念「對待被服務的老人家,要像對自己家的長輩一樣親切。」 「高醫是綜合醫院,所以有大小津岡,」戴嘉言解釋,諧音「大小金剛」的4間醫院分別是大同、小港、旗津、岡山,全部設置完後預計有3千5百床,將會是中南部最大的體系。高醫當前目標是盡量把醫療往前做,做好預防疾病的工作;至於長照2.0的執行,則希望以家庭為單位著手,之後推展到一個社區。 高醫體系長照2.0涉略面向:1.社區整體照顧模式、2.失智症照護服務、3.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、4.長照出院準備服務、5.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。 戴嘉言說明,目前65歲以上長者,每12人就有1位失智,症狀程度不一,他認為這是很重要的照顧議題,希望在長輩健康跟亞健康時期就盡量避免或延緩發病。至於長照出備,對於醫院來說,一個病人的急性後期照護很重要,可能居家或需要使用長照、遠距醫療。而家庭醫師照顧失能者的部分,就是醫師真的要走進家戶,是家庭醫學科的專案工作。 「上述這些服務要串連起來,就希望從點線面做到。」戴嘉言指出,高雄醫學大學有長照推動委員會、長照推動小組,這部分連結大小津岡醫院,由一個基本的推動小組領導,之後依據行政業務規劃,各醫院發展各自的工作。系統包含醫學中心、地區醫院、區域醫院,各有各的目標和推動方式,盤點在地資源跟需求。 高醫醫療體系長照4大策略 高醫長照服務範疇-醫養整合 戴嘉言重申,高醫的長照服務整合,希望建立一個模型,並藉此讓人才培育更完全,串聯點線面服務範疇。「用很多愛心來做這份工作,就會覺得視必如親,」戴嘉言解釋,藉由系統內的中期照護階段,可以對參與課程的學生機會教育,去了解「要把這些老人家,看做像自己家的長輩對待」。 「我們期待醫之後,後面的養護也能夠做得到,」戴嘉言提到,現在的醫院經營多元,從一開始的預防,直到生病後,都希望能預防疾病惡化,讓健康餘命的存活時間延長。高醫體系現在也有一個住宿型機構,是因為旗津醫院當時找不到人經營,跑來找高醫;團隊評估後覺得有需求,所以在樓上開了一個住宿機構,「這是我們高醫開的唯一住宿機構」。 高醫長照服務範疇-醫養整合(圖片來源/高雄醫學大學) 高醫體系社區整體照顧模式:4A、8B、18C、1文健站、1住宿式、6失智照護 完整且各具特色之長照服務重點 體系醫院執行中的衛福部長照計畫案 體系醫院長照專業人才培育:失智症個管師「人才培育課程」,可培育社區種子教師、志工、照顧者。戴嘉言提到,110年共有48人完成培育,過程中包含4天核心課程、1天見習和分組討論、實務專業課程包含機構實習80小時等,結束後即可取得「失智個管師證書」,慢慢紮根培養人才。 高醫醫療體系長照推動架構(圖片來源/高雄醫學大學) 有關社區特色照護,戴嘉言表示,大同建國日照中心「採沉浸式懷舊」,將長者過去的生活及回憶再次呈現,活化大腦功能運作,達到延緩失智的效果。至於大同福樂學堂「老幼共學」,希望能導入穿戴式裝置,蒐集這些數據做適當的資料分析,做為未來發表成果的素材,也希望有很好的結果。 戴嘉言特別指出,C單位-娜麓灣文化健康站,是全國首間醫療專業打造原民關懷據點,提供就醫諮詢、家屬生活照顧技巧及輔具指導、營養與用藥注意事項、辦理體適能、健康講座、原住民慶典等活動,運用原住民傳統文化,增進認同與歸屬感。 體系醫養長照永續經營 訂定失智症照護營運管理程序書 關於資訊科技與智慧醫療結合,大同建國/小港汕尾日照中心推出「老搖滾運動客製化體感電玩」,培養肢體及眼手協調,其導入智能互動系統,以遊戲讓長者互動。另外高醫也推出行動式照護紀錄,以雲端結合照護推車、智慧手錶等。 後疫情時代的長照發展 高醫醫療體系具備有從醫學中心、區域醫院、地區醫院到社區長照服務完整的「醫療」及「養護」服務
長照推動小組 串聯醫養點線面
醫養整合建立系統典範 助攻人才培育
照顧據點服務特色
體系醫養長照 講求永續經營